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梁婧娴 通讯员 方序 许紫莹 杨陶玉
最近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局印发《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,提出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医疗护理员,改变由家属聘请护工护理患者现状。
(资料图)
在杭州,已有医院按需聘用医疗护理员,这样一种方式能解决哪些现实问题?如果大面积推行会有哪些障碍?医院现有的护工聘用、培训又是如何实行的?潮新闻记者到几家医院进行了走访。
医院聘用医疗护理员
主要完成这些工作
程先生(化名)的妈妈年近80岁,因为呼吸问题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,办理完住院手续后,程先生当下就请了一位护工,每天200元,一对一陪护。
“我们白天要上班,有很多检查要做,请个护工可以陪一下,晚上也可以照看下老人,打饭、倒水,我们也安心。” 程先生的妈妈是老病号,每次住院,他都会请护工,“分身乏术,对我来说,老人住院,太需要护工了。另外,护工对医院的各种流程、地点熟悉,陪着去做检查什么的,效率也比我们高。”
在程先生看来,每天200元的费用不算低,但也不是难以承受,“主要是我妈每次住院时间不长,总费用不会太高,不然,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”
一般人所说的护工,在行业内也被称为“医疗护理员”。此次计划中提及的“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医疗护理员”这种方式,杭州有多家医院几年前已经实行。
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(以下简称浙大二院)的医疗护理员是由医院配置、物业公司招聘,双方共同管理使用,患者无需支付费用。如果患者需要一对一服务,由患者与第三方陪护公司签署服务协议,具体的陪护项目、收费明细在医院招投标范围内。
浙大二院后勤管理科副科长王晓飞介绍,医院自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,开始配置专职医疗护理员,目前已有近300人。他们主要的工作是负责/协助病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:包括床单位的整理、洗脸、洗脚、梳头、漱口;病人进食、饮水,大小便;病人擦身、更衣、修剪指(趾)甲等工作。
医院根据科室需求、患者数量、病种特点配置护理员。普通的内外科病区一般配置1-2名医疗护理员;病情重、基础护理量相对大的如神经内外科病区,配置2-3名护理员,而重症监护病房配置4-6名不等。
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开始,浙江省人民医院也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,聘用了一批医疗护理员,目前大概有100多名。
这些医疗护理员分布在各个病区的病房,主要协助病区护士从事一些非医疗性的工作,对没有陪护的患者协助生活护理。
无论何种形式的医疗护理员
都要接受定期培训
如果患者想要一对一的护理服务,可以自聘护理员。程先生为妈妈请的护工就是此类。在浙江省人民医院,这类护工服务是医院委托第三方公司提供,通过招投标后采购的项目。这也是目前省内大多大型公立医院在护工服务上采用的方式。 具体的陪护项目、收费明细也在招投标范围内。
“目前有护工240位,接受医院的培训和管理。”浙江省人民医院后期管理中心副主任(主持工作)叶美珍说。
浙江省人民医院,护工在照料患者
据了解,部分上岗护工是持有医疗护理员证书的,护理员通过理论和操作考试后取得。目前,这个证书的发证机关有人社部门,也有卫健部门。对于是否要持证上岗,每家医院有自己的要求。
日常工作中,护工也要接受定期培训。
“常规的集体培训是一个月两三次。”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负责护工管理的第三方公司负责人陈女士说,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如何进行生活照料:给患者翻身,尤其是插有各种管道的患者;七步洗手;使用轮椅等。以及院感、消防等各种安全要求。
事实上,无论是哪类形式的医疗护理员,都会接受培训。
王晓飞表示,医院配置的护理员,后勤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,由物业公司与医院统一管理和培训。培训内容包括基本工作流程、岗位职责、操作技能、院感防控规范和消防安全要求等,人员需经过临床带教、相关内容考核合格才能上岗。各科室也会根据自己相应的特点对护理员开展培训,使得他们的护理工作更规范。
陈女士表示,护工的需求缺口还是比较大的,尤其是疫情期间,因为家属陪护受到限制,所以护工显得特别短缺。如今,家属可以到病房陪护,护工人手没那么紧张,但目前的240位护工基本没有长久空下来的。“我们目前也在推行一对二这样的培训,相对费用会低一些,但多数家属还是倾向于选择一对一的陪护,觉得这样的照看更周到。”
医院统一聘用
管理和服务能更同质化
据了解,医院聘用的医疗护理员主要是采用第三方和劳务派遣的形式,相关费用由医院承担。这批人员和普通护工比较明显的差别之一是:医院聘用人员不和患者家属直接产生关系。
相关人士表示, 目前医疗机构护士数量不足,无论从患者家属角度,还是为护理队伍进行有益补充角度来看,医疗护理员都是有益的补充。而由医疗机构聘请护理员形成“护士+护理员”的方式,可以解决现实中患者和家属自聘护工的一些矛盾,也能减少患者家属在生活护理方面的负担。
“目前在医院负责病人生活照顾的有家属陪护、一对一自聘护工及医院配备的护理员,缺乏统一的服务内容与标准,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。如果由医院统一招聘医疗护理员,统一管理、培训,人员配置合理,病人将会得到更专业更规范的照护,也减轻了家属的陪护压力。”王晓飞说,另一方面,一些重复性的、不需要太多专业性的护理工作由护理员分担,可以缓解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,减轻他们的工作量,使护士更专注于提供专业化、高质量的服务,护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,顺应优质护理发展的需求。
从事多年护工管理的陈女士经常和患者家属打交道,她也总结,家属在请护工时,最关心的几个问题:费用、是否有护理经验、是否有责任心。
在提高陪护服务质量、减轻患者家属负担方面,叶美珍也在做相关的探索,“我们考虑过,将护工分组,尝试小组制、亚专科的服务模式,进一步提升陪护服务质量。目前,我院在骨科、康复医学科、老年医学科已试行专科陪护,上述科室的护工相对固定且接受专科陪护知识的规范化培训,取得较好的成效,后续我们会进一步以点带面逐步推广。”
人员招聘、费用机制
都需优化探讨
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,推行“护士+护理员”的方式,关键是要解决费用问题,能探索出合理的费用共担机制,“如果全部由医院承担,肯定是不现实,也不可持续。”
王晓飞则提出另外一个问题:人员招聘。
“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员招聘。如果把医疗护理员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,能有效促进整个患者照护体系的发展,那么人员的招聘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。现状是大部分护理员年龄偏大,文化程度不高,而目前我国也没有专门培训医疗护理员的职业学校,护理员缺乏专业性,从业者对这个职业也缺乏认同感。”
2021年,叶美珍曾做过一个全省范围内的护工情况问卷调查,调查了全省各个地市的1042名护工,为这个群体做了简单的画像:51-60岁占64.1%;90%为女性;91%的护工学历在初中及以下;70%的护工月收入在4000至6000元。
这份调查中有一个结论让叶美珍意外,“我们本来以为这类群体最关心的问题是薪酬,而调研结果显示52.76%的护工希望能有规范、持续的技能培训,其次是希望能增加工资以及在工作中被尊重和认可。”
王晓飞和叶美珍都认为,随着需求不断提升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,医疗护理员的市场需求非常大,“但在人员招聘、培训,以及管理和费用机制上,需要更精细和科学的规划,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,构建符合国内实际的护理员工作模式,突破传统,推陈出新,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。”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关键词: